燈塔-黨建在線
近年來,濟南市濟陽區積極探索非公企業黨建工作科學路徑,堅持黨建引領,著力構建“依產業鏈而建、為產業鏈賦能”的嚴密組織體系,推動組織建設上“深度強鏈”、產業發展上“廣泛補鏈”、服務賦能上“全面延鏈”。圍繞產業延鏈補鏈強鏈,打通產業鏈上的堵點、斷點,推動企業資源高效配置,實現企業互利共贏。
建強組織體系,實現深度強鏈。一是強化聯結,擴大覆蓋范圍。以黨建基礎好、帶動能力強、發展質量高的企業為核心,吸納開發區投資促進局、經濟發展局、財政局等業務部門和鏈上企業加入,組建3個產業鏈黨委。以業務和利益關系為紐帶,采取“部門帶民企”“大帶小”“強帶弱”等方式,開展“一企一支部”應建盡建專項攻堅,新成立黨組織25個,有效提升黨的組織和工作覆蓋。二是優化架構,凝聚發展動能。構建“開發區黨工委—開發區綜合黨委—產業鏈黨委—鏈上黨支部”四方黨建共建機制。配強產業鏈黨建工作力量,由1名開發區黨工委負責同志牽頭掛鉤聯系,1名業務部門分管負責人任黨建指導員,1名專職黨務工作者任聯絡員,1名龍頭企業黨組織書記任“強鏈先鋒”,為產業鏈發展提供紅色智力支撐。三是完善機制,推動融合發展。健全“企業點單、黨委派單、部門接單”問題處置流程,針對重點企業訴求實行專項推進服務,形成個別問題點對點、同類問題集中辦的快速響應效果。完善把黨員培養成技術骨干、把技術骨干培養成黨員、把黨員技術骨干培養成中高層管理人員的“三培養”機制,發展27名骨干成為黨員,培育50余名黨員骨干成為中高層。同時,把服務企業成效作為職能部門、黨員干部考核實績的重要依據。推行“1+4”工作法,即建好1個鏈上活動陣地,定期開展業務協作、黨員教育、典型宣傳、志愿服務等4方面活動,著力推動鏈上企業結成發展共同體。
開展實踐活動
匯聚多方資源,實現廣泛補鏈。一是多方聯動聚合力。進一步明確產業鏈黨委職責分工、議事規則制度,制定產業鏈年度工作計劃,研究產業鏈黨建和行業發展工作,討論產業鏈具體工作。按照“日常一季一議、要事一事一商”原則,召開鏈上企業議事會6次,以共商、交辦等靈活方式,解決關鍵問題11個,實現重點項目、高頻事項“紅色代辦”全覆蓋。由開發區綜合黨委牽頭,產業鏈鏈主企業輪流舉辦交流對接活動10余場,在黨的建設、業務合作、“共享用工”、安全生產等方面加強交流,對接金融機構、科研機構和高校院所,對企業和產業“把脈問診”,提供專業咨詢服務。二是精準幫扶促發展。開展產業鏈黨建調研,針對鏈上企業大多屬于“中小微”,普遍面臨人才、資源、技術等瓶頸制約的情況,協調發改、科技、市場監管、人社等部門資源,創建“一起益企”服務品牌,開展“惠企政策宣講會”“銀企對接進園區”“人才濟濟·向陽而行”人才交流等專項活動。針對企業生產經營實際情況,“一企一策”為企業量身定制惠企政策包,一對一精準指導,2024年走訪企業190余家,發放政策200余份。三是定向攻關解難題。號召鏈主企業,精準把握產業鏈難點堵點,聚焦研發投入提升、創新平臺搭建、創新成果轉化、創新人才集聚、科技計劃項目等關鍵環節,大力實施科技創新“六大工程”,深入開展企業研發活動提升行動。
提升服務效能,實現全面延鏈。一是強化載體建設。聚焦企業需求,在濟南市率先打造第一個工業社區,建立“需求、資源、服務”三張清單,精準聚焦企業所需,實現精細化治理,讓鏈上企業足不出園安心辦“政”事。建設科創金融服務驛站,為鏈上企業舉辦科技金融專場服務對接3場,幫助20余家鏈上企業成功“牽手”12家金融機構。二是強化資源互通。圍繞“組織共建、資源共享、活動共辦、發展共促、人才共育”等“五共”目標,把產業鏈上中下游企業細分建庫,定期發布鏈上資源共享清單,盤活閑置生產設備、技術力量等,推動活動陣地、培訓講師、供應鏈渠道、人力物流共享共用。2024年組織開展鏈上企業福利產品互換互購、“共享用工”交流、代加工等活動,推動旺旺與云德食品、頂津與金曄成功簽訂合作訂單。三是強化人才招引。先后組織舉辦“齊聚海右·共話合作”兩岸人才合作交流、“人才濟濟·向陽而行”等大型人才交流活動10余次,促成濟北經濟開發區與江南大學食品學院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山東中醫藥大學與漢方制藥設立博士后創新實踐基地,4家金融機構與企業簽訂合作協議,12名專家教授與企業簽訂合作協議。組織開展2024年“春風行動”暨“才聚濟北”“才聚濟陽·高校行”等各類線下招聘會20余次,引進博士學歷人才21人、碩士120人。(中共濟南市濟陽區委組織部)
責編:
審核:徐榕悅
責編:徐榕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