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fn id="yauaw"><tr id="yauaw"></tr></dfn><abbr id="yauaw"></abbr>
    <li id="yauaw"></li>
    <li id="yauaw"></li>
    <center id="yauaw"></center>
    <tfoot id="yauaw"></tfoot>
    搜索 海報新聞 媒體矩陣

    大眾網
    全媒體
    矩   陣

    掃描有驚喜!

    • 海報新聞

    • 大眾網官方微信

    • 大眾網官方微博

    • 時政公眾號爆三樣

    • 大眾海藍

    • 大眾網論壇

    • 山東手機報

    山東手機報訂閱方式:

    移動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8000

    聯通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58000678

    電信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97009

    首頁 >敢當時評 >海報觀潮

    海報觀潮丨品品“預制朋友圈”

    2024

    / 09/27
    來源:

    大眾網

    作者:

    徐坤杰

    手機查看

      海報新聞評論員 徐坤杰

      有人不發朋友圈,也有人在發一種很新的朋友圈。“預制”的風竟然吹到了“朋友圈”。

      十一長假臨近,如何在朋友圈曬好自己的假期生活?答案是“預制朋友圈”。近日,“預制朋友圈”一詞走紅,從“精裝朋友圈”到“預制朋友圈”,關于發不發朋友圈、如何發朋友圈的話題,總能引發廣泛的社會討論。

      這正反映出,社交媒體時代,社交平臺已深深嵌入并影響著我們的真實生活。

      所謂“預制朋友圈”,即人們事先策劃并精心制作好發朋友圈的圖文素材,以在特定時刻或情境中發布。可以說,這是通過“預制”的方式,對“精裝朋友圈”的進一步打造。

      對此,有網友認為,“預制”跟“精裝”無異,實在沒意義,現拍現發才是生活。有網友則表示,這可以理解,朋友圈是自己的領地,自己的地盤自己做主。當然,也有人表示,自己從來不發朋友圈,畢竟生活中沒那么多觀眾,過好真實的生活更重要。

      對“預制朋友圈”的討論,雖然觀點不一,但都指向一個問題,即線上的自我呈現是否能夠與現實中的真實自我統一起來?換句話說,就是我們能不能平衡好預制的、精美的線上呈現和粗糲的、毛坯的真實生活?

      回答這個問題似乎很困難,也幾乎沒有答案。對朋友圈,有人選擇關閉和不發,也有人選擇精裝和預制。這其實都是對該問題或被動或主動的反應。

      事實上,我們可以不必那么較真,可以對這種自我呈現的選擇多些包容和理解。

      微觀社會學家戈夫曼曾提出的戲劇理論認為,我們日常的行動其實都是在扮演某種角色。我們會根據自己對周圍環境、情境的理解和判斷,來選擇不同的劇本與角色。人際傳播的過程就是人們表演“自我”的過程,但這個“自我”并非真實的自我,而是經符號喬裝打扮了的“自我”。

      從這個意義上看,朋友圈作為一種自我呈現的社交平臺,個體正是通過不發、精裝和預制等不同的選擇,來進行自我呈現和印象管理。

      選擇不發朋友圈,也許可以避免不真實、不統一的自我呈現。但那些通過預制和修飾等創作工具發布出來的內容,也不一定就不真實。畢竟,雖是預制的、美化的素材,但未必不能反映當時發圈人的心境。很多時候,這些內容往往更能反映出個體真實的希望和愿望。

      當然,在這種“表演”和呈現中,人們也要警惕,避免自己入戲太深,成為一個工具人,最后陷入虛榮炫耀、自欺欺人和盲目攀比中,而不能自拔。一方面,這將不利于甚至會阻礙自己去探尋更真實的自我、去面對更真實的社會;另一方面,這也有可能會給本來就已經慌慌張張的現實生活制造更多“朋友圈焦慮”。

      而且,根本上看,在社會化生存中,人們不能沒有真實和真誠,這是建構信任的基礎。特別是在當前快節奏、高壓的生活環境中,人們更加渴望真誠地做自己、真誠地交流互動,希望能經歷一種不過度掩飾、不刻意表演的真實輕松的生活經驗。

      記錄生活,呈現自我。朋友圈里的大片兒和文字能讓我們得到片刻的心靈放松和滿足,但不能代表真實生活中的全部況味。

      因此,品完預制過的精裝朋友圈,我們仍需要在現實中的瑣碎和庸常中扎扎實實地行走,一步一個腳印,不管是踉踉蹌蹌,還是健步如飛,都要把毛坯的日子過出聲響,過出滋味。

    責任編輯:牛樂耕

    相關推薦 換一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