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馬拉松式手術
海報新聞 · 2023-03-26 10:29 · 原創報道 記者: 叢萍 編輯: 張明月
父親在醫院過道椅子上睡了23個夜晚……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叢萍 張海振 濟南報道
“我無所謂,就想在離兒子最近的地方陪著他,看著他好起來。”2023年2月14日至3月9日,在山東第一醫科大學附屬省立醫院(山東省立醫院)器官移植肝膽外二科的走廊上,一位身材消瘦的中年男子在這里度過了23個難忘的夜晚。
小飛(化名)的肝移植手術在緊張進行中
王海的兒子小飛剛剛進行了肝移植手術,為了節省費用,也為了更方便地照顧孩子,20多天來,他將醫院的走廊當成了自己的安身之地。
3月9日是小飛出院的日子,經過近20天的恢復,小飛的氣色明顯好了很多。
手術后的第一天,小飛很快就恢復了自主呼吸功能,成功脫機拔管,當晚已經可以喝水。
手術后的第二天,小飛胃腸道排氣,拔除了胃管。
手術后的第三天,小飛拔掉尿管,并可以嘗試下地走路,一切恢復得比較順利。
“孩子在手術恢復過程中遇到的最大問題是麻醉藥效過后的疼痛。咳嗽、喝水、翻身,刀口就會疼,但孩子一直忍著,有時候堅持不住了,才要求打止疼針。”王海說。
目前,小飛已經順利闖過了術后出血關、排斥反應關、病毒感染關、細菌感染關,肝功能接近正常。看到兒子逐漸好轉的狀態,王海懸著的心也踏實了。
“以前臉色很黃的,現在明顯變白了,好像還長胖了一些。”王海欣慰地說。
小飛重獲新生,也讓整個家庭重新看到了希望。
2月14日至3月9日這20多天的時間里,王海的大部分時間是在肝膽外科的走廊上度過的。
為了省錢,王海舍不得花錢去住旅館,妻子在病房里照顧兒子,他則在離兒子最近的地方陪著兒子,買飯、送飯、隨時聽從召喚。每天晚上,王海就蜷縮在過道的椅子上似睡非睡。初春的濟南到了深夜還是寒冷難耐,樓梯間不時吹來冷風,王海有時實在扛不住,就站起來在過道里走走。“冷和難受對我來說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讓孩子盡快好起來,我要在離他最近的地方陪著他。”王海說。
20多天里,他也幾乎沒有吃過一頓像樣的飯。“他們吃剩的我吃點,要是不剩,我就不吃了,20多天我瘦了10斤。”王海說。
王海一家只是普普通通的農村家庭,王海在當地一家化工廠里做維修工作,妻子在服裝廠工作,小飛還有一個姐姐。“來的時候帶了30萬,又借了15萬元,差不多花了45萬元了。孩子后期還要常年吃抗排斥的藥,一個月光吃藥就得大約3000元,還要定期復查,也是一筆不小的開銷。”
一邊是壓力,一邊是希望。“我帶孩子來的時候這里還是光禿禿的,現在樹葉由黃變綠,花也開了。兒子今天出院,最快這個月就可以上學了,無論發生什么,我們都會陪著孩子繼續生活下去。”王海說。
(為保護患者隱私,文中患者為化名)
如果您也有關于手術室的故事想要傾訴或分享,請聯系我們,郵箱:47966271@qq.com;您也可關注爆三樣微信公眾號(sdbaosanyang),留言給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