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科的故事
海報新聞 · 2023-12-24 14:20 · 原創報道 記者: 汪雪然 張一帆 編輯: 孫翔
一份病理切片是如何“誕生”的
海報新聞記者 汪雪然 張一帆 濟南報道
提到病理切片,大部分人首先都會聯想到中學生物課時,觀察用的教學組織切片。通過那些切片,我們學會了如何區分動物細胞和植物細胞,了解了它們的結構特點。而病理切片,則是特指人體病變組織做成的切片,常用于輔助腫瘤患者的病癥診斷。
取一定大小的病變組織,將其包埋在石蠟塊里,使用切片機切成薄片,再進行染色,最后用顯微鏡進一步檢查病變并診斷——這就是病理科的日常工作。
近日,海報新聞記者走入山東第一醫科大學附屬省立醫院(山東省立醫院)中心院區的病理科,近距離觀察、了解病理切片的“誕生”過程,以及病理醫生們的工作。
取材室是病變組織到達病理科的第一站。在這里,醫生會按照病變部位、性質的不同,切割下長寬1-2厘米的組織塊,并進行固定,形成組織標本。這是每位病理診斷醫生的“基本功”,有醫生告訴記者,他們至少要在取材室進行上萬例的組織取材,才能進行下一步的學習。
醫生正在取材室對病變組織進行切割
組織塊到達脫水室后,醫生會視不同情況進行脫水處理,將組織塊內的水分進行置換。山東省立醫院病理科擁有快速脫水的技術,過程僅需兩小時,大大提高了病理報告的出具速度,也縮短了患者及家屬的等待時間。
包埋室則是進行浸蠟和包埋的地方。使用液體石蠟將脫水后的組織塊變成蠟樣組織后,就可以送到技術室進行切片和貼片。
切片人員正在使用切片機切割出微米級厚度的組織
而技術室通常兩人一組,切片人員會將蠟塊進行初修,防止切片組織皺縮不平;之后,再將切片機厚度調節至需要的微米級厚度,進行切割;然后,用鑷子將其平鋪在水面上,借助水的張力和溫度,將組織自然展平。
負責貼片的人員用載玻片將組織撈起,之后再進行烘片和染色,一份病理切片就這樣完成了。
最后,切片會被分門別類地送到診斷室相應專業領域的診斷醫生處,在顯微鏡下進行觀察、分析、診斷。
“我們病理科目前有正式職工63人,其中診斷醫生31人,技術人員32人。整個病理報告的完成有很多個程序,需要十幾個人的參與。”省立醫院病理科主任林曉燕介紹。
隨著科技發展,除了通過在顯微鏡下觀察病理切片來進行診斷,病理科還擁有了許多新技術來提高診斷的精細度和準確度。“如果我們通過顯微鏡仍不能確定病理結果,我們還要開展免疫組化檢查和分子檢測,最終給患者一個精準的病理診斷。”林曉燕解釋道,“這樣才能夠實現個體化的治療,尤其是對于腫瘤科的患者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近年來,山東省立醫院病理科在HE染色、免疫組化、ARMS法PCR、病理診斷等項目室內質量控制管理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并開展了多種熒光原位雜交技術(FISH)。科室還基于Dako Link48平臺,開展了免疫治療標記物PD-L1的檢測,并在單基因及聯合基因(9基因)檢測的基礎上,新開展了BRCA基因及肺癌10基因的NGS檢測。這一系列項目的開展,不僅提高了病理科對疑難病例的診斷水平,而且為疾病的臨床精準治療提供了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