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報新聞
編者按:隨著智慧醫療的普及,預約掛號已經愈發便捷,但相比號源充足的普通號,需要“拼手速”的專家號往往要投入更多的時間和成本。在社交平臺上,吐槽大醫院“掛號難”的帖子仍然并不鮮見。在基層轉診促進分級診療有關政策的推進下,北京、上海在全國率先將三甲醫院的號源提前放給社區醫院,方便群眾就診。具體是如何操作的?能在多大程度上緩解“掛號難”?對其他城市有何示范作用?海報新聞記者在京滬兩地展開了調查。
海報新聞記者 趙恩 劉敬怡 孫佃瀟 田柳 北京、上海報道
“大家都是怎么掛上號的?”“上海看病真的好難”“北京掛號也太難了吧,一個月了掛不上,誰能教教我,或者推薦個靠譜的‘黃牛’也行……”社交平臺上,不少網友曾發文吐槽大醫院掛號難現象。近日,海報新聞記者在北京、上海走訪發現,雖然兩地優質醫療資源更為集中,但掛號難題依然使許多民眾感到“頭痛”。
上海瑞金醫院便民服務中心前的隊伍
“按時按點搶,就是搶不到,大概2個月才掛上號”
3月下旬,在北京工作的劉女士感受了一番三甲醫院的掛號難。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微信公眾號可提前掛8日內號源,根據該院掛號規則,每日6:00-7:00可掛7日內號源,7:00-23:00可掛8日內號源。
劉女士了解到該院眼科某主任醫生從事眼科臨床工作30余年,擅長領域十分符合她的就醫需求,“我連續兩周幾乎每天早上6點鐘都在北大人醫的公眾號‘蹲守’,每次都是在放號的瞬間第一時間點進去搶號,但看到的都是‘已約滿’。”
劉女士根據網友們在社交平臺發布的“掛號攻略”,時不時地進入公眾號查看是否有余號,但未成功“撿漏”。為了節省時間,她最終選擇了一家口碑不錯的私立眼科醫院就診,和醫院聯系的當天就順利掛上第二天的號,“公立醫院仍然是我的就醫首選,但號源太緊張,如果想要節省時間和精力,就只能想想其他的辦法了。”
與劉女士一樣靠刷新系統來嘗試“撿漏”的還有張瓊。9月24日,在上海長海醫院,張瓊告訴海報新聞記者,雖然掛號系統顯示早已約滿,但通過持續瀏覽、刷新,自己終于成功掛上了消化科特需號,“有人臨時有事取消預約,就會跳出一兩個號。一直關注,一直刷新,我們就是這樣約上的。”
當日,在長海醫院排隊的劉阿姨告訴記者,女兒提前三天為她辦理了專家診室的加號。劉阿姨表示,如果實在約不上,可以試試現場加號,只要態度禮貌,趁醫生空閑時敲門咨詢就有可能獲得接診機會。
從特需門診出來的王叔叔也表示,直接到醫院詢問能否加號,的確是患者常用的方法,如果當天人數恰好不多,就有一定概率成功。
相比到醫院碰運氣,遠程“蹲點”成本更低一些。9月25日,預約了上海瑞金醫院內分泌專家門診的徐可表示,自己心儀的專家號幾十秒就會被搶光,近一周時間里,徐可定下鬧鐘,根據不同專家的放號時間,每天早上七點半準時預備搶號。徐可表示,自己原本已經打算改掛特需號,沒想到成功搶到了一個月后的號源,雖然等待時間比較久,但能省下近八百元。
“我從4月初就開始掛號,搶了很多次,每次按時按點搶就是搶不到,大概2個月才掛上。”家住四川的王菲菲為了幫助家人在北京協和醫院風濕免疫科掛號,直至6月上旬才掛上。得知檢查結束后還需二次掛號,王菲菲在醫院附近花1200元找了“黃牛”,比原本需要的掛號費高出了300元。
北京協和醫院
給黃牛的費用比掛號費多了3000多元
為了應對“一號難求”問題,有些患者會像王菲菲一樣求助掛號“黃牛”。今年3月,家住山東濟南的劉麗想為家人掛北京腫瘤醫院的號,試了2個多月都沒成功。無奈之下,劉麗于5月底找到“黃牛”,僅半個月后就掛上了號。該特需內科門診的主任醫師收費為500元,而“黃牛”卻收了劉麗3700元,是原本掛號費的7倍多。
9月23日,在上海某三甲醫院走訪過程中,海報新聞記者隨機與一名“黃牛”交談,周圍幾人很快聚攏過來,其中一人將記者帶至醫院門口一處宣傳版面附近,手指其上的專家信息說:“你想看哪個,選好了,我帶你去。哪個都行,只要他當天坐診。”
“皮膚科200塊,神經科300塊。不用掛號,直接帶你進去看。”從多個“黃牛”的報價來看,不同醫院、不同科室、不同專家的代掛號價格有所不同。有“黃牛”聲稱認識醫院的許多專家醫師,代掛號的方式就是直接找專家加號,要求其臨時安排接診。
上海某三甲醫院門口的黃牛廣告
記者走訪了解到,北京部分知名三甲醫院的“黃牛”掛號費少則幾百元,多則幾千元。
9月24日,記者在北京協和醫院(東單院區)看到,醫院附近有多名“黃牛”蹲守。“掛不上號可以找我們。”記者以患者身份上前咨詢時,一名“黃牛”稱,北京各大醫院都可以通過他們掛上號,普遍可在一周內掛上,最快可在當天。
該“黃牛”稱,該醫院消化內科的號要比內分泌科難搶,掛消化內科需在原掛號費基礎上加價1500元,內分泌科則需加價800元。“不同的科室和專家,費用都不一樣,比如風濕免疫科最少加價2000元,產科得加價七八千元。”
記者觀察發現,掛同一醫院的同一專家號,在不同“黃牛”處,價格也不盡相同。例如,同為北京協和醫院的內分泌科,記者向不同“黃牛”咨詢同一專家的掛號費用時,需加價500元至3000元不等。
“想讓我掛號的話,需要把患者姓名和身份證號發過來。如果之前沒在協和醫院看過病,那就需要給我發一下身份證照片和驗證碼。”當問及操作流程時,一位“黃牛”稱,就算通過他們,掛號也需要實名制。對于如何確保個人信息不被泄露,該“黃牛”并未給出明確答復。
擔憂信息泄露并非杞人憂天,在社交媒體上,一篇題為“被‘黃牛’騙了”的帖子引起了記者注意。發布者阿睿告訴記者,她曾在去年11月通過微信聯系“黃牛”掛北京協和醫院的號,當時“黃牛”并未成功,她自己成功掛上了號。之后發現其個人信息竟被“黃牛”私自用來掛號,并且出現多次這種情況,最終只能通過醫院APP聯系后臺工作人員幫她解決問題。
“掛號難”如何應對?
《2022中國衛生健康統計年鑒》顯示,預計至2024年我國慢病患病人數將超過5億人。目前,多種重大慢性病已成為制約人均預期壽命提高的重要因素。數據顯示,四大慢性病導致的死亡人數占比超過80%,疾病負擔占比也極高。
某三甲醫院醫生接受海報新聞記者采訪表示,隨著人口年齡結構的變化,慢病患者的數量正逐漸上升,這意味著更多人需要定期就醫和體檢,導致對掛號服務的需求增加;另一方面,大城市優質醫療資源集中,其他地區的患者選擇到大城市就醫,也會進一步增加掛號難度。
“現在大多數醫院都設有專門的導醫崗,協助患者掛號,只要帶好證件,掛號現在不是難題了,但是排名較高的醫院專家號比較難搶。”前述醫生告訴海報新聞記者,掛號“黃牛”在大城市的三甲醫院比較多見。不少專家號可能提前幾個月都約不到,有的患者在下級醫院未獲得明確診斷,病情漸漸惡化,這才不得不找“黃牛”掛專家號。
“如果恰逢季節性疾病頻發的時期,患者集中就診,‘掛號幾小時,就診幾分鐘’現象會更為常見。現在不少醫院采用‘潮汐式’門診來分流患者,分級診療也是應對方式之一,通過社區醫院或衛生服務中心提供初級診療,可以有效減少大醫院的就診壓力,提升醫療系統整體效率。”前述醫生說。
(文中部分人物為化名)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請向我們報料,報料郵箱:zhongbobaoliao@163.com】
責編:吳軍林
審核:鄭義風
責編:鄭義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