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fn id="yauaw"><tr id="yauaw"></tr></dfn><abbr id="yauaw"></abbr>
    <li id="yauaw"></li>
    <li id="yauaw"></li>
    <center id="yauaw"></center>
    <tfoot id="yauaw"></tfoot>
    搜索 海報新聞 融媒體矩陣
    • 山東手機報

    • 海報新聞

    • 大眾網官方微信

    • 大眾網官方微博

    • 抖音

    • 人民號

    • 全國黨媒平臺

    • 央視頻

    • 百家號

    • 快手

    • 頭條號

    • 嗶哩嗶哩

    首頁 >新聞 >社會新聞

    社區轉診調查②丨大醫院“50%號源”下放,京滬兩地患者開始走向社區醫院

    2024

    / 09/29
    來源:

    海報新聞

    作者:

    孫佃瀟 田柳 劉敬怡 王笑寅 趙恩

    手機查看

      編者按:隨著智慧醫療的普及,預約掛號已經愈發便捷,但相比號源充足的普通號,需要“拼手速”的專家號往往要投入更多的時間和成本。在社交平臺上,吐槽大醫院“掛號難”的帖子仍然并不鮮見。在基層轉診促進分級診療有關政策的推進下,北京、上海在全國率先將三甲醫院的號源提前放給社區醫院,方便群眾就診。具體是如何操作的?能在多大程度上緩解“掛號難”?對其他城市有何示范作用?海報新聞記者在京滬兩地展開了調查。

      海報新聞記者 孫佃瀟 田柳 劉敬怡 王笑寅 趙恩 北京、上海報道

      “社區醫院幫我把掛號包辦了!”

      9月26日,家住上海市青浦區陸家圩小區的周大爺向海報新聞記者回憶道,幾個月前,他遲遲掛不上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龍華醫院的腫瘤科專家號。當他到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以下簡稱“社區醫院”)咨詢后,這件事卻變得容易了。僅花費50元,社區醫院便幫他掛到了上述醫院的專家號。

      連日來,海報新聞記者實地走訪北京、上海多家社區醫院后發現,與周大爺類似的掛號故事屢見不鮮。目前,京滬兩地均已將三甲醫院的部分號源提前放給社區醫院,且號源數量比以往更多,醫院及科室覆蓋面更大。大醫院的“號源下沉”,讓老百姓的“一號難求”成為過去。

    北京市海淀區八里莊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展示的基層轉診宣傳海報

      大醫院專家號可在社區醫院提前約

      “我們直接聯系的家庭醫生,醫生就給掛了號,不需要在社區醫院住院。”家住北京市東城區朝陽門的元媛(化名)與上海的周大爺有著相似的經歷。

      今年3月,元媛父親嘗試掛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貞醫院的高血壓門診,但多次搶號都沒有成功。后來,從社區醫院的家庭醫生處了解到,社區醫院就可為患者轉診掛號。知道該消息后,元媛父親立即與簽約家庭醫生聯系,并成功掛到一周后的專家號。

      此前,一提到在京滬大醫院就診,許多患者的第一印象就是“掛號難”。而如今,這些曾經難掛的大醫院號源,通過家門口的社區醫院卻變得容易了。社區醫院究竟是如何做到的?

      今年6月,北京市衛健委介紹,北京市建立完善基層預約轉診平臺,統一預約轉診號池,全市醫聯體內95家三級醫院和區域醫療中心為基層預留投放30%的號源,其中專家號源不低于50%,全市2000多家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均可通過該平臺,向95家醫院上轉患者。

      北京市22家市屬醫院在常規放號周期2周前,按比例為外地來京患者、診間預約患者預留號源后,將全部門診預約號源通過基層預約轉診平臺向各區域醫療中心、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投放。

      “我們早在十幾年前就實現了醫聯體轉診,但當時只可以預約航天中心醫院、北京大學腫瘤醫院、北京大學人民醫院這幾家醫聯體醫院。2023年7月,我們開通了基層預約轉診,北京市290家二、三級醫院都可為轄區患者提供轉診服務。”9月26日,北京市海淀區田村路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全科主任許艷玲告訴海報新聞記者,通過北京市基層衛生預約轉診服務平臺(以下簡稱“轉診平臺”),社區醫院內有轉診資格的家庭醫生便可在轉診頁面,為患者預約對應的醫院、科室以及專家號、普通號等,十分便捷。

      “在使用轉診平臺初期,我們每月轉診量僅為個位數,現在已超過20人次。”北京市海淀區八里莊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醫務科科長(主治醫師)劉靜稱,從2023年6月到現在,該社區醫院一年多時間共轉診200多人次。

      記者從北京市衛健委獲悉,北京市醫療服務體系不斷完善,優質醫療資源持續擴容下沉,雙向轉診渠道更加暢通。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北京市上下轉診量同比分別增長25%和131%。

      分級診療直接帶動家庭醫生簽約率

      在距北京1200多公里外的上海,家住青浦區陸象村的倪女士也決定到社區醫院“試試看”。

      “我之前看醫生,都要提前6周預約掛號,但是今年3月份調休打亂了我的掛號節奏。后來,我在公眾號看到了推送,說社區醫院的家庭醫生就能幫忙掛大醫院的號,我就想來試試看,結果真就幫我掛上了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的號。”倪女士說。

    在上海市青浦區華新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相關宣傳展板上,顯示家庭醫生可為患者提供轉診服務

      “全上海市的二、三級醫院號源通過分級診療平臺放下來后,我們能早于社會面5天接收到市級醫院50%的號源。院內醫師可根據診療情況,通過分級診療匹配系統為患者匹配到相關醫生,然后進行轉診。”上海市青浦區華新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副主任周穎向海報新聞記者介紹,自今年4月起,全市全面實施二、三級醫院號源優先向社區醫院開放后,該社區醫院通過公眾號推文、線下發放資料等方式進行了較大范圍的宣傳。

      數據顯示,今年1月1日至9月26日,該社區醫院共轉診1772人。4月分級診療新政實施后,轉診人數大幅增加,4月15日至9月26日共轉診1400人,其中已預約(已掛號未就診)225人,已履約(已掛號已就診)1175人。

      隨著京滬大醫院“號源下沉”規模擴大,越來越多的患者開始走向社區醫院,也為社區醫院帶來了諸多變化。

      周穎向記者介紹,新政實施后,該社區醫院的就診數據每月都在遞增,患者在就診時,也更愿意先詢問家庭醫生的意見。“比如說,倪女士現在是康復期,可能需要先去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就診,等康復到穩定期后,我們的家庭醫生會建議她留在社區醫院持續治療,這不僅僅是減輕她個人的經濟負擔,也是減輕二、三級醫院不必要的就診負擔,我覺得這是一個互惠互利的過程。”

      “與我們簽約的患者,每年不限轉診次數,非簽約患者每年限轉診2次。”在許艷玲看來,社區醫院開通轉診平臺后,患者就醫更便捷,診療更有連續性,也拓寬了家庭醫生的服務內容,增加了患者與家庭醫生之間的黏性。最直接的變化,就是帶動了家庭醫生簽約量的增長。

      海淀區田村路社區約有10萬常住人口。許艷玲介紹,轄區居民在該社區醫院簽約家庭醫生的人數已超6萬人。其中,老年人口為1.4萬,簽約率達90%。

      從一系列增長的數據來看,促進優質醫療資源擴容下沉、暢通雙向轉診渠道,已成為醫療衛生機構“各司其職”的重要一環。然而,京滬兩地優質醫療資源集聚,“號源下沉”相當于大醫院把部分權利讓渡給社區醫院,這便對基層門診的服務質量和首診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

      當患者走向社區醫院,兩者如何更好地“雙向奔赴”?理順就醫秩序尚為第一步,京滬兩地醫療資源如何得到最優化使用?在新政實施過程中,各級醫療機構尚需共同發力,尋求“最優解”。

      歡迎您提供新聞線索,一經采納,及時刊發。海報新聞北京報料熱線:010-64004224,報料郵箱:zhongbobaoliao@163.com。

    責編:姜雪穎

    審核:魏鵬

    責編:魏鵬

    相關推薦 換一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