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報新聞
評論員 朱延魯
近日,莫言的微信公眾號更新內容,除了對網友提問進行了回應,還澄清了一些在網絡上流傳較為廣泛的“山寨語錄”,比如“最討厭正月里走親戚”“你若安好便是晴天霹靂”等,其明確表示,這些話不是他說的。此外,一些類似的“雞湯語”或者“仙人句”,他也沒講過,而是有人冒用他的名字編造的“偽名言”。
針對“山寨語錄”,這不是莫言第一次公開辟謠。早在2017年,他就曾發布多條微博辟謠“山寨語錄”。2022年,其更是在個人公眾號上發布了一篇名為《莫言:這些作品真不是我寫的》的文章,就網上謠傳的一些出自他手的作品或金句進行打假,涉及的作品有《酒色賦》《你若懂我,該有多好》等,其中,《你若懂我,該有多好》還是入選某大學教材的作品。
事實上,類似的“山寨語錄”“偽名言”困擾的不止莫言一人。魯迅、張愛玲、余華、羅翔等很多名人都曾在網絡上“被發言”,且形式也是多種多樣。除了常見的短句、短文外,有的通過制作“名人說過”系列表情包,在社交對話場景中廣泛流傳;有的則被改編進短視頻劇情,創作者借“某位名人曾說過”的手法,表達自己的觀點;甚至還有的利用AI等技術,模擬名人聲音,讓其“親口說出”編造的內容,以假亂真的程度更高。
顯然,這些肆意編造的“山寨語錄”不僅侵害了相關當事人的合法權益,而且很有可能因為一些不當的說法,致使被冒用名人的個人名譽受損,甚至遭受到無端的輿論壓力。對公眾來講,網絡上充斥的“山寨語錄”,也會讓大家接收到錯誤信息,甚至對眾人產生誤導,長此以往,必然會削弱公眾對網絡信息的信任度。更為嚴重的是,“偽名言”“山寨語錄”等還會破壞正常的網絡信息傳播秩序、侵蝕真實可信的網絡文化生態,讓網絡空間的輿論環境變得更加復雜。
盡管包括莫言在內的不少名人都曾出面公開辟謠甚至維權,北京魯迅博物館還上線了在線檢索系統,網友們可以直接對網上所謂“魯迅說過”的名言進行查驗以辨真偽。但目前來看,有力打擊、有效清除這些“山寨語錄”仍有很大空間,且需要更加系統的方案和更加嚴格的監管。要知道,這些虛假言論能夠在網絡上長時間地滋生蔓延,背后的影響因素是多層次、多方面的。既有利益的驅使,也有公眾對名人效應的過度依賴,還有平臺審核機制、監管規章制度不夠完善等原因。所以,要從根本上杜絕編造和傳播名人“山寨語錄”的亂象,就要從強化平臺內容審核機制、提升公眾辨別信息能力、完善相關法律法規等多個方面共同發力。只有在全社會共同參與、協同治理的良好氛圍中,網絡空間的“偽名言”“山寨語錄”等虛假言論才會無處遁形,你我他共建共享的網絡環境才會更加風清氣正。
責編:徐坤杰
審核:張辛
責編:張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