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fn id="yauaw"><tr id="yauaw"></tr></dfn><abbr id="yauaw"></abbr>
    <li id="yauaw"></li>
    <li id="yauaw"></li>
    <center id="yauaw"></center>
    <tfoot id="yauaw"></tfoot>
    搜索 海報(bào)新聞 融媒體矩陣
    • 山東手機(jī)報(bào)

    • 海報(bào)新聞

    • 大眾網(wǎng)官方微信

    • 大眾網(wǎng)官方微博

    • 抖音

    • 人民號

    • 全國黨媒平臺

    • 央視頻

    • 百家號

    • 快手

    • 頭條號

    • 嗶哩嗶哩

    首頁 >新聞 >社會新聞

    人間 | 90后夫妻帶4歲女兒街頭賣藝:靠自己、不丟人

    2025

    / 05/22
    來源:

    海報(bào)新聞

    作者:

    朱曉沖

    手機(jī)查看

      海報(bào)新聞記者 朱曉沖 首席記者 李子驕 報(bào)道

      孟夏時節(jié),暮色四合。

      在街頭的聚光燈下,一對夫妻正在表演雜技。丈夫神情專注,將鋼筋繞上脖頸,妻子則抓住鋼筋一頭,一圈、兩圈、三圈……圍觀的人群靜靜看著,仿佛那繞上的不僅是鋼筋,而是他們努力生活的痕跡。

    受訪者供圖

      這對夫妻來自河南南陽,丈夫姓湯,今年36歲,從小學(xué)習(xí)雜技。結(jié)婚后,妻子成了他表演的助手,加上4歲的孩子,一家三口,街頭賣藝以維持生計(jì)。

      有人說,他們表演的一幕幕,是生活的艱辛。可在湯先生看來,這是技藝的傳承,更是夫妻彼此扶持的見證。

      家族傳承,打小練習(xí)

      頭上頂板凳,鋼筋鎖咽喉,背后砸玻璃,胸口碎大石,猴戲……

      湯先生表演得很賣力,也很精彩,引得在場的觀眾頻頻喝彩。除去刮風(fēng)、下雨等惡劣天氣,幾乎每晚都能在南陽的某個空地上看到他們一家的身影。“一般是晚上八點(diǎn)鐘開始表演,到九點(diǎn)半結(jié)束。地點(diǎn)不固定,盡量去人流量大的地方。”

    受訪者供圖

      南陽新野是猴戲之鄉(xiāng),作為土生土長的南陽人,湯先生自小耳濡目染。“爺爺和父母都是干這行的,我也跟著學(xué)習(xí),一點(diǎn)點(diǎn)積累,一點(diǎn)點(diǎn)鍛煉。除了猴戲,像鋼筋抵咽喉,我也經(jīng)常表演。現(xiàn)在脖子上都是老繭,慢慢的也不怎么疼了。”湯先生說,妻子是結(jié)婚后才跟他學(xué)習(xí)的雜技,所以輔助的時候比較多。“這個都是從小練,記憶力好,四肢也靈活,年齡大點(diǎn)就不太行了。”

      湯先生的女兒也是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長大,不光看父母表演,4歲的她已經(jīng)練就了爬云梯、耍蛇等本領(lǐng),可以上場表演。“她兩歲多就開始玩這些,所以也不害怕,對她來說,那條蛇就跟寵物一樣,也有感情了。”

    受訪者供圖

      努力維持生計(jì),一家人不離不棄

      生意好的時候,一晚上能賺七八百元,不好的時候,只能勉強(qiáng)維持生計(jì)。湯先生說,選擇以雜技為生,注定要整日奔波,風(fēng)吹日曬。“我們祖祖輩輩都是干這個的,我們一家人,別的也沒干過。雖然辛苦,也是靠自己的本事努力生活,不丟人。”

      街頭的燈光晃著,鋼筋勒緊湯先生的脖頸,雖然臉憋得通紅,但夫妻倆誰也沒喊停。直到表演完成,妻子才趕緊扶著丈夫,幫他捶背。下場以后,女兒則拿著一瓶牛奶,坐在爸爸身前端給他。

      即使腳下困難重重,抬頭也能看到璀璨的星空。“我奮力拼搏,和妻子相互扶持,女兒乖巧懂事,我們一家人在一起,一定能把日子過得更好。”湯先生說。

    責(zé)編:李兆輝

    審核:王磊

    責(zé)編:王磊

    相關(guān)推薦 換一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