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fn id="yauaw"><tr id="yauaw"></tr></dfn><abbr id="yauaw"></abbr>
    <li id="yauaw"></li>
    <li id="yauaw"></li>
    <center id="yauaw"></center>
    <tfoot id="yauaw"></tfoot>
    搜索 海報新聞 融媒體矩陣
    • 山東手機報

    • 海報新聞

    • 大眾網官方微信

    • 大眾網官方微博

    • 抖音

    • 人民號

    • 全國黨媒平臺

    • 央視頻

    • 百家號

    • 快手

    • 頭條號

    • 嗶哩嗶哩

    首頁 >新聞 >社會新聞

    獨立調查丨鄉村醫生脫“困”記

    2025

    / 05/31
    來源:

    海報新聞

    作者:

    張穩

    手機查看

      海報新聞首席記者 張穩 記者 陳俞印 報道

      鄉村醫生,最早被稱為“赤腳醫生”。從平原鄉鎮到偏遠山村,數十年來,他們一邊務農一邊行醫,為我國基層醫療衛生事業發展和保障農民身心健康作出了巨大貢獻。國家衛生健康委數據顯示,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以占全國不到三分之一的衛生人力資源,提供了全國一半以上的診療服務量以及絕大多數的基本公共衛生服務。

      然而近年來,這一群體卻面臨著“老村醫在流失、新村醫留不住”的困境。收入偏低、保障不足、人員結構老齡化、后備力量不足……國家衛生健康委數據顯示,過去8年間,我國鄉村醫生數量以每年減少3-5萬人的速度持續下降。

      鄉村醫生的流失,不只是農村醫療人才資源的流失,更是農村居民醫療保障的損失。如何織牢農村三級醫療預防保健網的“網底”,保護好村民健康的“守門人”?連月來,海報新聞記者深入棗莊、泰安、菏澤等地的多個村莊,了解各地各部門為提高村醫收入、補充和優化村醫隊伍做出的嘗試,探尋紓解村醫之“困”的路徑。

    泰安市寧陽縣東疏鎮大伯集村衛生室的鄉村醫生戴文龍正在為村民測量血壓。

      村醫之“困”:

      收入低、無保障、人才斷層

      “平均每個月只有兩三千塊錢,還得自己交社保。”在采訪中,從業30多年的鄉村醫生王強(化名)感慨,村醫這個行業越來越難了。

      村醫收入不高,工作卻一點也不清閑。

      1971年出生的戴文龍,9年前接過父母的擔子,成為泰安市寧陽縣東疏鎮大伯集村衛生室的鄉村醫生。他通常早晨7點起床,然后忙著接診、送藥、入戶訪問,有時半夜還得處理緊急情況,手機從來不敢關機。除了為村民提供一般診療服務,村醫還負責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健康宣教、慢性病管理、上門入戶為老人量血壓……各項煩瑣事務加起來,足以讓他們忙得連軸轉。

      “大年初一就上班,一直干到臘月三十,沒黑沒白,沒有周末和節假日。”這是戴文龍和許多村醫的工作寫照。

      據寧陽縣相關數據顯示,2024年度全縣總診療量422萬人次,村級(村衛生室+診所)診療量212萬人次,占總診療量的50.41%。

      但煩瑣的工作并未給他們帶來太多收入。

      鄉村醫生的收入主要由一般診療費、基本公共衛生經費和基本藥物補助組成。山東某縣2023年的統計數據顯示,該縣基本公共衛生經費共5266.4萬元,按照40%比例撥付村級,平均每名鄉村醫生每年約為2.1萬元;全縣基本藥物補助為1200萬元,按照40%比例分配給村級,平均每名鄉村醫生每年約4800元;全縣一般診療費約為665萬元,平均每名鄉村醫生約為6521元。三項補助累計,每名鄉村醫生平均年收入31159元,平均月收入2535元。

      這些錢遠不夠維持一個家庭的生計。很多村醫只能尋求其他收入,最常見的就是包地務農,還有人選擇養豬養雞等副業。

    戴文龍入戶為行動不便的老人看病。

      相比于收入困境,人才斷層是影響更大、更深遠的行業難題。

      “鄉村醫生隊伍,近年來幾乎是只出不進。”一位從事多年基層醫療衛生事業的干部這樣告訴記者。

      戴文龍說,周圍村莊的村醫幾乎沒有45歲以下的。“我和不少同齡的村醫,都是因為父母是村醫,父母退休了我們就接著干了。”然而到了下一代,幾乎沒人愿意繼承他們的衣缽。“孩子們都不干。我女兒學的是美術專業,兒子學的是編程專業。等我們退休之后,就面臨著青黃不接的問題。”

      戴文龍所在的寧陽縣相關統計數據顯示,全縣共有鄉村醫生1000人,其中年齡小于40歲的鄉村醫生占比僅為5%,而年齡超過50歲的鄉村醫生占比高達51.4%。

      放眼全國,2025年1月,國家衛生健康委發布的《2023中國衛生健康統計年鑒》數據顯示,2022年,全國共有639147名鄉村醫生,35歲以下的占比不足7%,45歲以上的占比72.3%。

      “很多地方都面臨著斷層的問題,現在大部分村醫都是四五十歲,等他們這一代人退休之后,會出現很大的缺口。很難想象,10年以后的村衛生室,會是什么樣的景象。”一位衛健系統基層工作人員向記者發出了這樣的感慨。

    全國村衛生室及人員數(圖源:2023年我國衛生健康事業發展統計公報)

      記者梳理近些年我國衛生健康事業發展統計公報發現,2016年至2023年期間,村衛生室和鄉村醫生數量持續下降。2023年,村衛生室數量比五年前(2018年)減少了約4萬個;村衛生室工作人員的減幅超過10萬人。

      怎樣才能留住每年數以萬計“消失”的鄉村醫生?各地政府為了穩住村醫隊伍,紛紛做出了嘗試。

      探索與嘗試:

      讓鄉村醫生進入村“兩委”

      讓村醫當上村干部,既解決了部分待遇問題,還能提高職業的身份認同。

      戴文龍就是受益者之一。

      接手村醫這些年,戴文龍憑借著精湛的醫術在十里八鄉積累起了口碑,日門診量最多時能達到五六十人。“門診量多,收入也多些,一個月能拿到三四千塊,比附近村莊的村醫要強不少。”他告訴記者,即便如此,僅靠這份收入維持一家人的開銷也比較吃力。

    大伯集村衛生室。

      改變從兩年前開始。

      2023年,寧陽縣針對村醫待遇低、診療能力弱、診療環境差等問題,開展了一場為期兩年的鄉村醫療衛生服務能力提升行動。針對村醫待遇低的問題,當地創新引育留用鄉村醫生機制,將村醫納入村后備干部培養,符合條件的村醫兼任村“兩委”干部,并為這部分村醫發放兼職工資。此舉不僅讓他們多了一份收入,還有效穩定了村醫隊伍。

      2024年3月15日,戴文龍被推選為大伯集村黨支部委員,正式加入村“兩委”,負責村里的宣傳、衛生工作。“每個月多1800來塊錢。”戴文龍告訴記者,進入村“兩委”不僅讓他提高了收入,還提高了他在村民中的信任度。

      如今,他身兼兩職,能更好地將健康管理融入鄉村治理,雖然比以前更忙了,但卻樂在其中。

      寧陽縣衛生健康局黨組成員耿克剛告訴記者,目前,全縣1000名鄉村醫生中,有56名兼任村“兩委”干部,8人任村黨支部書記。同時,寧陽還建立了農村藥品保供機制,在村衛生室搭建購藥平臺,不僅解決了村民到藥店買藥既費時間也不精準的問題,也為鄉村醫生提供了兼職兼薪渠道。

      耿克剛說,截至目前,鄉村醫生兼職為群眾提供送藥上門服務1.2萬人次。同時,根據鄉村醫生身份不同分類購買養老保險,目前已為133名鄉醫購買了企業養老保險,解決他們的“后顧之憂”。

      除此之外,為了緩解村衛生室人員不足、醫療服務能力較弱的問題,寧陽縣還借鑒延遲退休政策,對群眾認可度高、醫療服務能力強、所在村衛生室人員少、條件允許的年滿60歲的村醫,進行返聘。同時,探索實施“第一村醫”制度,對醫療服務能力較弱的村衛生室,由縣鄉醫療機構選派業務骨干下沉到村衛生室,通過“傳幫帶”方式提升村醫業務能力。

    戴文龍為前來就診的村民輸液。

      輸血與造血:

      數千名大學生村醫“帶編上崗”

      穩定鄉村醫生隊伍,既要留得住“老人”,也要引得進“新人”。在全國各地的嘗試中,大學生鄉村醫生專項計劃成效顯著。

      3月17日下午兩點,78歲的棗莊市齊安社區居民孫愛民來到社區衛生服務站。她是專門來找新來的大學生村醫為她做推拿的。“腰疼,好多年的老毛病了。這是第四次來推拿,陳大夫技術好,服務態度也好,我都準備好錦旗了。”

      孫愛民口中的“陳大夫”叫陳威亞,今年24歲。2024年4月,畢業于山東中醫藥高等專科學校針灸推拿專業的他,通過大學生鄉村醫生專項招聘考試,成了棗莊市第一批大學生鄉村醫生。

    陳威亞正在為村民推拿。

      同年通過大學生鄉村醫生專項招聘考試的,還有陳威亞的同學賈廣沅。目前他在千山社區衛生服務站工作,主要服務千山頭村、吳村、河北莊等周邊村莊的村民,日接診量在20人左右。

      “通過專項計劃招聘的大學生村醫,五險一金都有,每月到手四五千塊錢,和鄉鎮衛生院的正式職工是一樣的。隨著工齡延長和職務晉升,待遇也會越來越好。”曾在5所鄉鎮衛生院工作過的滕州市龍陽鎮中心衛生院院長夏進才說,如今有了新政策支持,相信未來會有越來越多的優秀醫療衛生人才到基層來。

      滕州市衛生健康局基層衛生健康科科長張勇告訴記者,2024年,滕州市利用鎮衛生院空編,分兩批次招聘了5名大學生鄉村醫生。他們在鄉鎮衛生院接受輪崗培訓后,陸續到村衛生室一線從事醫療服務工作。

    2024年,陳威亞通過大學生鄉村醫生專項招聘考試,成為棗莊市第一批大學生鄉村醫生。

      在菏澤單縣,自2023年起,該縣在全省率先探索實施村醫“縣招鎮聘村用”模式,以公開考試的方式,每年統一招聘醫學專業技術人才,由鄉鎮衛生院聘用,充實到服務力量薄弱的村莊去。2024年,單縣首批32名事業編制招聘的鄉村醫生正式上崗。

      “加上補貼每月到手能有六七千元,還給繳納五險一金。”通過考試成為單縣蔡堂鎮郝莊村衛生室村醫的楊心怡說。

      鄉村醫生是最貼近億萬農村居民的健康“守護人”,是我國農村醫療衛生服務網底。一直以來,大學生鄉村醫生被視作充實鄉村衛生健康人才隊伍的重要力量。

      記者注意到,在山東、浙江、安徽、四川、河南等地,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成為鄉村醫生。2023年底,中央編辦、國家衛生健康委等五部門聯合印發了《關于做好大學生鄉村醫生專項計劃編制保障工作的通知》,提出按專項計劃招錄且實際到崗的大學生鄉村醫生所需編制,優先在鄉鎮衛生院現有事業編制內調劑解決。

      國家衛生健康委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10月底,大學生鄉村醫生專項計劃錄用的近7500名大學生鄉村醫生均已陸續到崗。

    2024年,大學生村醫賈廣沅進入千山社區衛生服務站工作。

      除了“輸血”,“造血”的長遠意義更不容忽視。目前,寧陽縣正在探索鄉村醫生“訂單式”培養模式,有計劃地引導更多年輕人加入鄉村醫生隊伍。

      記者注意到,此前這一模式已在浙江等地實行,效果不俗。

      2015年,紹興市柯橋區與杭州醫學院合作,公開定向招考柯橋戶籍大學生村醫,高考招生與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公開招聘工作“雙軌并行”,即招錄學生時就落實工作單位編制或崗位,并由財政提供學費補助。經醫學院三年制學習,畢業后回原籍成為“新村醫”。目前已招聘285名“新村醫”,其中156人已進村上崗。

      隨著政策的逐步落實和完善,相信會有越來越多像陳威亞、賈廣沅、楊心怡一樣的年輕人走進村衛生室,在鄉村醫生的崗位上發光發熱,為百姓提供更專業、更優質的醫療衛生服務,為實現“小病不出村”貢獻重要力量。

    責編:王磊

    審核:田連鋒

    責編:田連鋒

    相關推薦 換一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