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報新聞
海報新聞記者 朱曉沖 首席記者 李子驕 報道
“張沈心然,廣東省高考第17名,清華大學在讀;唐海翔,高考化學滿分,北京大學在讀;段錦城,高考化、地滿分,清華大學在讀;王奕文,浙江高考726分,北京大學在讀……”
今年高考前夕,各省學霸紛紛化身高考守護者,在一個名為“清年閣”的短視頻賬號送上最強祝福,評論區的考生們也在集體“接考運”。除此之外,在“清年閣”上,幾乎每天都會發布各類知識點視頻,每節課都由高分考生主講,通過鏡頭把他們總結的學習“獨門秘籍”掰開揉碎講給大家聽,吸引了百萬網友在線學習。
“我們做內容的初心,是點亮青年眼里的光。不管是看視頻的青年還是講課的學生,我們想讓大家能找到自己未來的方向,這是我們最大的愿景。”清年閣創始人之一張博宇如是說。
圖源:抖音
一幫清華學生建設起“高考學院”
“光自己會不算,能給別人講明白才是真會了”。在眾多網友看來,“清年閣”就是這樣的存在。這是一個由清華大學和中央財經大學學生創辦的團隊,主創劉紫綿、張博宇、張楚建分別來自清華大學經管學院、清華大學行健學院、中央財經大學社會與心理學院。
“我們是一幫清華學生,所以起名時用到了清華的‘清’,同時這個賬號更新的內容是去服務青年,參與籌建和運營的同學也都是青年,所以叫做‘清年閣’。”張博宇向記者介紹,建立賬號最初的愿景,是通過網絡平臺聚集當代青年,分享各自的愛好和認知,打破信息差,讓全國各地的年輕學子能夠接觸到更多新的知識和資源。“其實創立‘清年閣’最初是張楚建的想法,他想做點事,給自己的大學生活留下一筆。我們從小學到高中都是同校,又一起考到北京的高校。他找到我,我又聽同學劉紫綿提起過自己想做教育、公益方面的內容,所以三個人一拍即合。”
當時離高考還有三個月,所以三個人決定,先做“高考學院”。分工也很快確定下來:張楚建擅長剪輯,負責剪視頻、回復私信和整體項目IP策劃;張博宇愛好攝影,負責拍攝和聯絡資源;劉紫綿有自媒體運營經驗,負責出鏡、聯絡資源。
“清年閣”三位創始人
把高分考生打回“凡間”,一年漲粉百萬
“今天和大家分享一個物理中比較‘耍賴’的方法……”這是金澤涵在“清年閣”錄的第一期視頻,鏡頭中,金澤涵侃侃而談,他在講解如何巧用量綱法做題。金澤涵是“清年閣”主要的授課老師,第一期視頻,他花了一兩天時間找資料、整理思路、寫講稿,最終呈現出了一個一分多鐘的講解視頻。
第一期視頻發出后,收到了不錯的反饋。五一期間,“清年閣”的粉絲數暴漲,最多時一天能漲幾萬粉。“選題方面,一般來說我們是看大家的評論,想看什么知識點,然后再邀請擅長的人去講解。”張博宇說,在講師的選擇上,他們會優先挑選在做自媒體的同學。“做自媒體的人知道怎么在鏡頭面前表現自己,而且同學都是清華或者北大的,專業能力肯定也有保證。”
張博宇提到,“清年閣”想把高分考生們打回“凡間”,讓他們分享真正的干貨,真正和青年們在一起。
大到“大學專業選熱門還是冷門”“語法題怎么快速提升”,小到“強基計劃面試小妙招”“理綜答題順序推薦”,只要是考生關注的問題,在“清年閣”總能找到答案。自2024年3月8日上線第一條視頻,截至目前,“清年閣”一共發布了兩百個作品,邀請了六十多位高分考生來做分享,漲粉量超過四百萬。
視頻拍攝現場
打破教育信息差,未來將持續拓展內容
“清年閣”的視頻大多是日更,這對要兼顧學業的學生來說并不容易。“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所以我在幾個月前選擇延遲畢業一年,這樣能讓我的學業壓力從一個學期平攤到三個學期,可以有更多的時間運營賬號。”張博宇告訴記者,目前清華大學有新媒體方面的培養計劃,也鼓勵大家去做自媒體。“目前來看,‘清年閣’的粉絲跟流量是巨額的,但是它所給大家帶來的價值還是有限的。我們要不斷更迭自己的內容,讓它變得更加充實。”
“每天自主學習的時間都用來寫作業,沒有時間看書,能不能講講時間分配問題?”“詞匯不夠怎么快速背單詞?”“怎么提高做題速度?”……像這樣來自全國各地的求助,“清年閣”每天都會收到很多條。在張博宇看來,教育信息差確實存在,有很多人在他們看不見的角落拼盡全力,卻仍然迷茫。“其實之前也有很多人已經做過相應的努力了,比如國家建立了非常多智慧教育平臺,還有大學建立的慕課網站,都讓知識的泛在性大大增加了。”
“清年閣”下一步的規劃,是分享高考之外的更多知識,并希望能將共創的范圍擴展到更多高校。“我們目前還有幾個視頻系列,比如說青年的訪談系列,另外一個是小的綜藝節目,這是我們自己的一個小愛好,未來還要繼續拓展內容。同時在這個過程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在細分領域做出更高的專業度和成績。”張博宇表示。
責編:李兆輝
審核:王磊
責編:王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