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報新聞
海報新聞評論員 劉瑞琪
隨著各地高考分數線陸續劃定,一場無聲的志愿填報戰役正在悄然拉開帷幕。張雪峰團隊志愿填報服務的主打產品過萬元,幾分鐘被一搶而空;各種志愿輔導機構的廣告鋪天蓋地,從幾千元的咨詢到幾萬元的“一對一”定制方案,不菲的價格和五花八門的服務看得考生和家長眼花繚亂。“真的需要花上萬元找人幫忙填志愿嗎?”類似疑問占領著各大社交平臺。
高考志愿填報是一場信息戰,也是一門關于焦慮的生意。“考得好不如報得巧”“同分不同途,分數決定人生岔路口”“志愿比分數更重要”等等口號被機構不斷渲染,對于考生和家長而言,這不僅是基于一個數字的選擇,更是決定了未來人生走向的分岔路口。焦慮營銷推動著市場數據不斷升高,艾媒咨詢最新報告顯示,2025年中國高考志愿填報市場付費規模預計達10.9億元,超九成考生愿借助專業服務規劃志愿。
在這種情況下,選擇有著豐富經驗和專業知識的機構與專家并無不可,能夠為考生提供更加寬廣的視野和更科學的報考分析。然而目前高考志愿填報輔導屬于新興服務,市場良莠不齊,在高昂的收費下,部分所謂的“資深規劃師”短期培訓即可上崗,知識儲備甚至不及用心研究的家長。曾有考生花5499元請高考規劃師填報志愿,96個本科和61個“3+2”專本貫通專業志愿全部滑檔,令人氣憤的同時也為考生感到惋惜。
這些著急收割的機構利用考生和家長的焦慮心理,再放出“保錄取”“內部數據”“專業團隊”的話術,催生著一條環環相扣的利益鏈。上游是速成培訓的灰色生意,中間是規劃師的專業性注水和機構服務責任注水,下游甚至是大型機構將志愿填報服務的層層外包……一旦志愿填報失誤,考生還面臨著退款難、維權難的困境。高考志愿填報領域的專業性非常強,不僅對于從業者的政策把握能力、視野、專業素養和知識儲備等各方面要求都很高,更要求從業者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絕不是短時間內看幾本書、參加幾次培訓就能夠勝任的。
針對高考志愿填報的市場亂象,強化行業監管與追責機制迫在眉睫。教育部門需聯合工商機構建立準入標準,取締“3天拿證”的速成培訓,要求服務數據透明化、責任主體明確化,建立服務規范,制定好從業標準。同時,公共服務提質增效也可以補足一部分短板。目前教育部“陽光志愿”系統的升級已經釋放積極信號,如山東今年首次為考生提供專屬的志愿填報服務系統,能夠智能篩選志愿,為考生提供專業傾向測評。還可以進一步整合高校招生平臺、就業大數據、學科評估結果,構建出可供考生和家長參考的權威動態數據庫。
更重要的是,在高考志愿填報這件人生大事上,考生與家長要提前做準備,通過多種渠道理性篩選信息,結合地區、興趣、就業等多方因素,根據考生的實際情況,把人生抉擇的主動權把握在自己手中。
責編:牛樂耕
審核:張辛
責編:張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