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報新聞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破爛”話題在小紅書上熱度直升,年輕人們紛紛曬出自己珍愛的“破爛”:奶茶保溫袋、手賬膠帶、枯樹皮、車票根……
曾經嘲笑父母囤塑料袋的年輕人,如今血脈覺醒般加入“破爛”大軍。只不過,他們的“破爛”早已不是簡單地像祖輩那樣收集磨損的舊家具或舍不得丟的衣物,而是將工業流水線上的產品打上私人印記,為它們注入新的靈魂。
為什么年輕人甘愿“為物所累”?
網友“小宋餅店”曬出了自己“破爛”——用各種紙袋和彩紙、彩燈組裝成的迷你版海綿寶寶的世界,并收獲了5.2萬余次點贊。
網友“鈺霖”展示了自己小時候改造的“破爛”,稱以前或許會笑自己無聊,但是現在卻感謝自己當時的耐心和創意。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里和書桌前變廢為寶的過程,陪伴她們將生活的美好具象化。
站在傳統與潮流的交匯點,80后延續集郵習慣,90后熱衷將博物館海報裁成手賬,而00后們旅行時帶回的不再是批量生產的紀念品,咖啡杯套、奶茶紙袋成為了她們在社交平臺展示的“收藏品”。
在這些巧思組合和巧手改造之中,“破爛”的界定已經天翻地覆,物品的實用價值被消解,能否在收集整理的過程中沉下心、感受生活的溫度成為度量衡。
囤積癖?創造詩意!
當“極簡主義”席卷都市生活,斷舍離成為潮流,許多年輕人卻固執地為“破爛”保留角落。這種看似矛盾的行為,實則展現了他們獨特的生活態度和價值觀。
在囤積“破爛”的過程中,他們賦予了平凡物件獨特的情感意義,創造著屬于自己的儀式感:不追逐奢侈品,卻在免費包裝袋里發現詩意;不迷信投資屬性,只為真心喜愛買單。
有人在松林里撿拾松果,“每當發現新品種,心里就泛起難以言喻的欣喜”;有人撫摸著中學時代的草稿紙,“一筆一畫都是我的青春證據”。這些收藏無需他人認可,當手指拂過物品的紋理,便完成了一場私密的時間對話。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破爛”,祖輩囤積塑料袋源于物質匱乏的不安;父輩集郵炒股映射階層躍遷的渴望;而年輕人把奶茶標簽當作時光標本,不過是想在加速時代里,留住那些“原來我曾這樣活過”的瞬間。
(海報新聞編輯 張卿彬 綜合自小紅書、澎湃新聞等)
責編:石慧
審核:馬震
責編:馬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