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fn id="yauaw"><tr id="yauaw"></tr></dfn><abbr id="yauaw"></abbr>
    <li id="yauaw"></li>
    <li id="yauaw"></li>
    <center id="yauaw"></center>
    <tfoot id="yauaw"></tfoot>
    搜索 海報新聞 融媒體矩陣
    • 山東手機報

    • 海報新聞

    • 大眾網官方微信

    • 大眾網官方微博

    • 抖音

    • 人民號

    • 全國黨媒平臺

    • 央視頻

    • 百家號

    • 快手

    • 頭條號

    • 嗶哩嗶哩

    首頁 >2024專題匯總 >2024山東兩會 >良言成策

    代表委員通道|楊朝明:“讓世界感受中華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

    2023

    / 03/13
    來源:

    大眾報業·大眾日報

    作者:

    大眾日報記者 趙琳

    手機查看

      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教授楊朝明亮相“代表通道”

      “讓世界感受中華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

      “我是一位從事中國傳統文化研究的學者,長期生活工作在山東曲阜。這些年,我在這里親身經歷和參與了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弘揚。”3月12日上午,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第三場“代表通道”開啟,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教授楊朝明代表亮相通道,跟大家分享了身邊的文化“兩創”故事。

      山東是孔孟之鄉、禮儀之邦,齊魯文化、黃河文化、泰山文化在這里匯聚,鋪染了齊魯兒女的生命底色,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1981年,楊朝明考入當時的曲阜師范學院歷史系,走進了圣人的故鄉。

      從曲阜師范大學孔子文化學院院長,到孔子研究院院長、尼山世界儒學中心副主任,再到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教授,職位雖然有所變動,但楊朝明一直未曾離開曲阜,也一直專注優秀傳統文化的研究傳承工作。

      2013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曲阜發出了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號召。這驅使著楊朝明以更加強烈的使命感和責任感投身儒學研究,投身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我們在曲阜尼山連續舉辦了8屆尼山世界文明論壇,每屆論壇都有一大批中外學者、外國使節、國際友人來這里進行文化交流互鑒,一起感受中華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楊朝明在“代表通道”上說。多年來,楊朝明出版了30多部著作和數百篇論文,主持并完成國家級、省級課題10余項,為社會各界講授孔子、儒學與中國傳統文化過千場,孔子儒學“文明淵源”“文化母體”和“文獻載體”的研究,成為他顯著的學術特色與優勢。

      在尼山論壇上與一位歐洲學者的交流,讓楊朝明至今難忘。在“代表通道”上,他講述了這個故事。在主辦方安排的參觀路上,兩人一路交流,談論東西方文化的差異。特別是在談到儒家思想、中華傳統文化時,這位學者非常贊同“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的理念,認為這對整個人類都是共通的。后來,兩人多次見面交流,結下了深厚友誼。

      “最近,我們出版了《論語》的外文版,我特意準備了一本,下次見到他,一定送給他。”楊朝明在“代表通道”上仍對朋友念念不忘。《論語》外文版、《中國字 中國人》《儒典》……這些山東傳統文化研究闡釋的重大成果在全國兩會上亮相,給代表委員留下深刻印象。

      “現在,許多中華經典成為中小學誦讀教材。在千年古村——魯源新村,處處都能感受到優秀傳統文化的獨特韻味。”曲阜市魯源新村緊鄰孔子出生地尼山,楊朝明經常前去采風調研。

      這些年,魯源新村里建起了新房,村民開起了民宿。青磚灰瓦、古韻悠悠的儒學美德示范街,集書籍、文創、展覽、體驗等于一體的多功能“文化會客廳”吸引了很多游客,儒學文化研學游成為“網紅”。魯源新村的發展變化,是齊魯大地文化“兩創”的一個微小縮影,是中華傳統文化當今影響力的一個突出表現。

      讓楊朝明欣喜的是,走出國門,他也深切感受到中華傳統文化對世界的積極影響。一次,他受邀到國外講學,外方原計劃只給半小時時間。但隨著講解的進行,在場聽眾的興趣越來越大,不斷有人提出問題。最終,這場講學進行了兩個多小時。

      這種情況,在中國學者的對外交往交流中出現得越來越多。在楊朝明看來,這既展現了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也說明我們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的能力在不斷提高。“如果把中華文明比喻成一棵生生不息的大樹,樹干之所以又粗又壯,是因為它的根扎得很深很牢。這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之一,是我們深厚的文化軟實力。”代表通道上,楊朝明說得自豪、有底氣。

      “我要通過研究工作,為更好地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加強文明交流互鑒、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發揮自己的一份光和熱。”已是耳順之年的楊朝明,在聚光燈下自豪發聲。這既是作為一名中華傳統文化研究者的擔當,也是廣大齊魯兒女共同的心聲。

      (大眾日報記者 趙琳 報道)

    責編:

    審核:孫翔

    責編:孫翔

    相關推薦 換一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