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文聯”微信公眾號
近年來,山東省濱州市沾化區發揮當地資源優勢,創作推出一批在全國有影響力的文藝精品,深度重塑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清正行風,文藝助力基層精神文明建設和移風易俗工作煥發出新的生機活力。
風物“寫起來”,大興文明鄉風
“甜美的下洼等你來,茫茫棗林敞開,錦繡的胸懷。五湖四海,都以禮相待,冬棗小鎮大舞臺,一起向未來。”這首反映新時代鄉鎮新貌的歌曲《甜美下洼等你來》,是2022年沾化區組織開展風物“寫起來”文藝志愿服務時自主創作的12首鄉鎮(街道)形象宣傳歌曲之一,在全省“村歌嘹亮”2023山東省新時代鄉村歌曲創作征集活動中榮獲優秀作品獎。以12首鎮歌打包上報的“沾化旋律”被省農業農村廳確定為全省鄉村特色文化藝術典型案例,創新推出的“聽著村歌游沾化——棗鄉音樂地圖(碼上聽歌)”被《中國藝術報》等媒體報道。目前,12首鎮歌被當地群眾編創出廣場舞版,成為各自鎮街傳播最廣、最具本土特色的伴舞曲,幾乎家喻戶曉、婦孺皆知。伴著優美的旋律,踩著熟悉的節奏,唱著當地廣為人知的風物,廣大群眾用優美的舞姿表達出對新時代美好生活的熱愛。
自開展風物“寫起來”文藝志愿服務以來,除了歌曲“沾化旋律”,還創作反映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文學作品2000余篇;創新推出“沾化冬棗”美術符號,成為山東省“尋找美術符號·助力鄉村振興”志愿服務活動發端地,區文聯、區美協連續三年獲評“尋找美術符號·助力鄉村振興”組織工作先進單位;為438個農家書屋補充更新圖書近10萬冊,打造22處農村書屋示范點,與區圖書館實現圖書資源通借通還;完成公益電影放映13000余場、省市縣三級聯合購買文化惠民演出50余場,帶動各級文化陣地開展活動超30000場;發揮各專業文藝團體作用,組織開展了省市縣鄉村文藝作品五級聯展、四季“黃河大集”等多項聲勢浩大的文藝品牌活動,把最暖心最接地氣的文藝作品送到老百姓家門口,打通了文化惠民“最后一公里”;構建政府主導、部門協同、全社會共同參與的全民健身公共體系,大力發展群眾體育事業,實現體育社會組織全覆蓋,去年開展廣播體操、廣場舞、曳步舞、趣味運動會等多層次、多領域、特色化賽事活動1705項,吸引21萬余名群眾參與,沾化區連續八年獲評全省全民健身運動會先進單位,為培育文明鄉風注入了強大的文化動力。廣大基層群眾熱情參與各類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形成了健康有益、啟智潤心的健康美德生活新方式。
故事“講起來”,弘揚良好家風80年前,渤海區成立,沾化位于渤海區中心腹地,有著豐厚的革命文化積淀,包括棗鄉長歌黨性教育基地、徐萬糧殲滅戰紀念館、于慎德烈士紀念館、革命烈士陵園等設施。為紀念革命先烈,弘揚革命文化,傳承革命精神,沾化區連續三年參加中國兒童中心、全國少年兒童“心中有祖國 心中有他人”主題教育活動組委會開展的“紅色基因代代傳”百宮千館萬校少年兒童講述紅色故事活動,用實際行動貫徹落實《愛國主義教育法》。以家庭為單位,充分利用當地紅色旅游景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革命歷史類紀念設施等,引導廣大少年兒童參加愛國主義教育校外實踐活動,不斷增強永遠跟黨走的信仰信念信心,爭做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結合沾化區每年“七一”建黨節之際開展的“典亮百年”黨慶喜聯張貼活動,組織作家根據革命故事創作聯語,書法家書寫對聯,各村黨員、軍屬自覺把鮮紅的黨慶喜聯張貼在家門口,讓優良家風彰顯門楣,紅色基因代代傳承,也讓對聯這種古老的藝術形式綻放出新的光彩。
家風是社會風氣的重要組成部分,沾化區黃升鎮堤圈村大力推行具有時代特色的《顏氏家訓》,編制了闡釋《顏氏家訓》的系列書籍、影視、音樂、書畫作品,潛移默化滋潤影響著全村每個家庭,成為遠近聞名的“孝善村”。沾化區著重提煉總結、傳播推廣這種“家訓”文化,輻射帶動全區家庭崇德向善,形成“尊老愛幼、家庭和睦、鄰里互助”的文明新風尚。大戲“演起來”,傳承淳樸民風
沾化漁鼓戲已有300年的歷史,深受沾化群眾的喜愛,2008年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項目。近年來,沾化區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密切非遺傳承保護與移風易俗的關系,新編以移風易俗為主要內容的漁鼓戲《老邪上任》,榮獲第十八屆中國文化藝術政府獎“群星獎”,填補了山東省戲劇在全國“群星獎”上的空白。2020年創新拍攝宣傳移風易俗、反對高額彩禮陋習、倡導文明新風的首部漁鼓戲電影《棗鄉喜事》,在全國放映10萬余場,榮獲“中央宣傳部電影數字節目管理中心推薦影片”、第五屆中國農民電影節“2022年鄉村振興主題電影推薦影片”、第五屆中國戲曲電影節“優秀戲曲電影獎”三項國家級大獎,成為家喻戶曉的引領婚俗改革的現實題材文藝精品。近期編排的傳承老渤海精神、弘揚革命文化的首部紅色漁鼓戲《煮海》成功首演,推動紅色教育與戲曲深度融合,被列入“齊魯文藝高峰計劃”重點項目。區漁鼓戲劇團創排的《如此孝順》《鬧婚》《圖啥》《好親家》等多部以移風易俗為內容的小戲小品接連參加消夏晚會、擁軍優屬等文化惠民演出,每年送戲下鄉達400余場次,把嶄新的時代風尚送到田間地頭。2023年,“一部小戲走全國”特色品牌獲第六屆山東省文化創新獎。
此外,沾化區還創作倡導移風易俗的系列短劇《做個文明人》、歌曲《牽手文明》、漫畫《十抵制、十提倡》等文藝作品,推動新時代文明實踐走深走實。如今,在一系列文藝作品感染感召下,全區群眾積極響應、參加各種移風易俗行動,青年漢式集體婚禮、“清明網上祭”等新民俗已蔚然成風。16家紅白理事會分別被評為省、市級優秀紅白理事會,2家紅白理事會經驗做法入選農業農村部第四批“文明鄉風建設”典型案例以及全省“百佳紅白理事會典型案例”。
榜樣“樹起來”,引領清正行風
行風是社會風氣的重要組成部分。發展文化文藝事業,必須要建立一支規模宏大的文藝家隊伍,“打鐵還需自身硬”,這支隊伍還必須要具有健康務實、勇于擔當、敢為人先的行業風氣,才能產生源源不竭的創造力。近年來,沾化區設立吳開晉文學館,召開沾化名士吳開晉先生學術研討會,組織作家們創作《一個人的衛生院》《中國好人李忠嶺》《日科橡塑打造全球產能最大ACM生產基地》等文學作品,以沾化優秀黨員、專家學者、先進模范的事跡感染人、打動人、影響人,在廣大文化文藝從業人員中形成了干一行愛一行、任一職廉一職的清正行風,一大批優秀文藝作品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大型漁鼓戲《鄭板橋》,塑造了剛正不阿、為民作主的古代廉吏形象,通過山東劇場院線平臺開啟全省巡演;《潮起棗鄉》《做個好官》《清風飛揚》《村長外號叫“老邪”》等一系列廉政題材歌曲,歌頌了先進典型,弘揚了清風正氣,《村長外號叫“老邪”》榮獲第十三屆山東省“泰山文藝獎”,在全社會廣泛傳唱。
近期,沾化區還率先實施“文化鄉建”文藝賦能鄉村振興工程,通過以文化人、以藝移風、以情易俗,文藝從“丑小鴨”變成了“白天鵝”,過去推動文化發展這一“要我做”的難題現在成為“我要做”的自覺一致行動,“文藝+”“+文藝”有效豐富了社會基層治理內容,引領了社會基層價值取向。隨著對本土優秀文化資源的深入挖掘與合理調配,沾化區用文化文藝培育“四風”助力移風易俗、賦能鄉村振興的實踐經驗受到社會各界廣泛關注與認可。2021年12月,沾化區被命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史學會“四史”學習教育基地并獲贈天安門廣場第71號百年慶典紅旗;2022年12月,被山東省社科聯命名為“十四五”時期第二批社會科學普及示范縣(市、區);2023年9月,被中國女攝影家協會確定為寫生創作基地,先后承辦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書法院書法作品展、山東省農村“一村一年一場戲”免費送戲工程現場會、第九屆山東省紅梅戲劇大賽(京劇專場)現場會、《山東文學》編輯部濱州市沾化區創作基地授牌儀式、首屆黃河流域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沾化冬棗文化論壇等重大文化藝術活動,逐漸形成了用文化鑄魂,用文藝精品除舊布新,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典”亮鄉村的“沾化特色”,“和美沾化”的形象愈發立體豐滿,讓現代文明的種子在人民群眾心中扎根。
責編:
審核:李潤杰
責編:李潤杰